|
摘要:COM组件技术在Windows操作系统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,但标准COM组件技术在实时操作性上不尽完善。作为补充可以用COM连接点技术和多线程技术来构造一种伪异步技术, 完成某些前者不能完成的任务。本文详细描述了其实现原理,并根据技术细节提供了作者的解决方案。
与普通同步执行的COM服务器不同,一个提供异步方法调用的COM服务器允许客户程序以一种非阻塞的方式来访问它,客户程序可以在等待调用返回的过程中继续进行别的工作,从而提高工作效率。 尤其随着Windows2000和COM+的发布,COM现在已经完全支持异步方法的调用了,通过IDL的定义,由MIDL编译器为接口的每个方法实现同步和异步两种独立的调用定义。但是COM提供的这种异步方法调用并非尽善尽美:
1) 这种技术发布较晚,只在WIN2000下被支持,所以用它开发的软件不能在Windows 95和Windows NT平台上运行。
2) 客户端使用不便,尽管COM通过MIDL生成的接口代理(proxy)与存根(stub)完成了大部分为支持异步方法调用所做的工作,客户端仍需要完成系列繁琐的细节工作。
3) 无论客户端还是服务器端都需要聚合由COM提供的对象,方法调用方式也有别于标准同步调用,因而不适用于标准ACTIVEX控件的编写,而ACTIVEX控件实质上是一种特殊的COM服务器。
这种伪异步技术是通过接口回调(interface callback)的方法来实现的,它基于两项关键的COM技术: 连接点(Connection point)技术和COM多线程(Multithread)技术。
连接点技术的基础是COM的出接口(outgoing interface)。出接口与普通的接口不一样,它由COM服务器端进行定义,但却由用户程序来实现(此实现对象被称为接收器sink),并把接口指针告诉给COM服务器。由于出接口是在服务器的类型库中定义, 所以COM服务器可以很方便的利用此接口指针与客户进行通讯。但直接使用出接口,客户程序和COM服务器都需要出接口有一定的了解,为此COM又提供了连接点技术(可连接对象),如图:
COM提供的可连接对象,通过IConnectionPointContainer接口管理所有的出接口。对应于每个出接口,可连接对象管理一个连接点对象,每一个连接点对象实现了IConnectionPoint接口,客户通过连接点对象建立接收器与可连接对象的连接,且通过两个枚举器的引入,使得可连接对象支持多个出接口,而每个出接口支持多个与接收器的连接。明显,连接点技术的实质是对出接口的一种封装。通过使用连接点技术,COM服务器可以用一种非常常规的方法描述它的引出接口,并为客户程序提供了一种标准的方法来实现这些接口,对于实现服务器组件的标准化非常方便,也有利于客户程序的独立开发,符合中间件开发的原则。
COM多线程管理相当复杂,要实现多线程,应对COM的线程模型有深入的了解。COM支持两种线程模型:单线程单元(STA,Single-Threaded Apartment)和多线程单元(MTA,MultiThreaded Apartment)。如图所示:
|
|